對話管理者:踮腳起跑的南充臨江新區如何再造一個“南充城”?

白紙作畫,平地成城。2020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同意批復設立南充臨江新區,從啟動謀劃到正式批復,新區成立僅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
根據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的《南充臨江新區總體方案》,南充臨江新區規劃范圍包括南充市順慶區、高坪區、西充縣所轄的16個鄉鎮(街道)所屬行政區域,面積398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33.6萬人,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61億元。
從地圖上看,南充臨江新區猶如一只踮腳起跑的“靴子”,這只“靴子”從落地到起跑距今尚不足十個月。那么,目前南充臨江新區這只“靴子”跑得快不快?目標設定在哪里?還存在哪些困難?近日,四川在線省級新區調研一行記者與南充市政府副秘書長、南充臨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熊驊展開對話。
記者:南充臨江新區,“新”在哪里?
王熊驊:“新”體現在三個方面:新定位。四川省委、省政府將南充臨江新區定位為“三區一高地”,即成渝北翼現代產業發展集聚區、國家產城融合發展創新示范區、嘉陵江流域綠色發展引領區、四川東向北向開放合作新高地。
新動能。堅持科技引領,充分發揮南充的科教科研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創新性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探索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創意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把臨江新區建設成為面向未來、緊跟時代發展、充滿創新能力的科技新區、智慧新區、創新新區。
新未來。從現在到2025年,力爭用5年時間,新區在城市框架、核心功能區、產業組團和制度體系等方面初見成效,常住人口達到5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60億元;從2025年到2030年,新區城市形態基本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宜居宜業城市特色初步顯現,常住人口達到8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900億元;從2030年到2035年,新區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300億元,實現再造一個“南充城”。
記者:新區發展如何出特色?
王熊驊:城市建設出特色。南充臨江新區以“印象嘉陵江、生態大走廊、山水南充城”為主軸,依托“一江三河”(即嘉陵江、瀠溪河、蘆溪河、螺溪河),大營山、來龍山、鳳凰山等山水資源,形成一江入城、綠水串城、青山融城的生態大格局,力爭打造省級新區山水建城的典范。
產業發展出特色。立足新區資源稟賦,瞄準未來發展方向,確立汽車汽配、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的“千億級”主導產業,真正把臨江新區建設成為成渝北翼現代產業發展集聚區。
記者:新區建設目前進展如何?
王熊驊:首先是全力抓好規劃編制。對標雄安新區、天府新區等“國家級新區”標準,按照“國家氣場、巴蜀氣派、山水氣質”的發展取向,啟動編制臨江新區“1+3+6+N”系列規劃,目前新區總體規劃已基本形成,正按程序送審,力爭盡早出臺。同步抓好其他規劃編制,力爭控制性詳規、建設性詳規于今年年底底前出臺,各專項規劃特別是綜合交通規劃、地下管網基礎設施規劃于年底前完成。
其次,全力抓好招商引資。緊盯三類“500強”企業,借勢國家發改委國際交流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二研究院等平臺,全力打響招商引資“春季攻勢”,堅持每季度集中推介一次、簽約一次,力爭引進一批百億級以上的大企業、大項目落戶新區。臨江新區獲批設立以來,累計簽約項目35個、協議總投資680.9億元,特別是成功簽約三環集團電子元器件生產項目、北京中科九微高端裝備制造、正威國際高導銅新材料產業園等3個“百億級”項目。全力推動項目落地投產,去年簽約的21個項目已開工建設15個,其余6個正加力推進。
再次,全力抓好項目建設。立足總體規劃、聚焦發展定位,謀劃了千億級高端裝備產業園、千億級汽車汽配產業園、南充臨江新區軌道交通等“10件大事”。2021年南充臨江新區實施重點項目167個,計劃總投資283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39.4億元。特別是重點推進 “引爆點”項目9個、總投資85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3.7億元。今年一季度集中開工重大項目28個、總投資255.1億元,在全市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臨江新區已成為一個大工地、大現場、大戰場。
記者:新區建設目前面臨哪些困難?
王熊驊:如何理順省級新區與行政區及其他功能區的關系,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管理模式是一大難題,目前我們沒有現實路徑可以借鑒,必須依托各地勇敢探索、先行先試。
新區目前主要依照南充臨江新區管委會主要負責統籌協調、督查考核,各片區管委會主要負責組織實施、推動落實,片區所在屬地政府主要負責日常管理、要素保障的職責分工原則展開運行。新區實行雙重管理體制,以屬地黨委政府管理為主,以此來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
發展用地問題也是我們遇到的重要難題。按照南充臨江新區“一城三區一帶”空間布局要求,新區范圍內擬實施的重大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緊缺,為滿足項目建設、產業發展需求,急需對永久基本農田調劑和建設用地指標實行全市統籌并爭取省上統籌。
同時,新區建設資金缺口也較大,新區范圍內的南充市兩區一縣本級財力十分有限,加之縣級投融資平臺受限,融資難度大,新區建設資金缺口巨大。